Global
EN JP
D-Dimer
2024年02月19日

D‑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。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,形成纤维蛋白
单体(FM),FM以半交错、重叠的方式自发地聚合,形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,
进而在FⅩⅢa催化下共价交联,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[10‑11],即不可溶的纤维蛋
白。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生成大量复杂的长片段X‑寡聚体
(X‑oligomer),这些长片段继续分解生成含有由两个共价结合的D‑结构域(D=D,相当
于D‑二聚体)的大小不一的片段组合,其最终末产物为D=D/E。
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或者未交联的纤维蛋白不会产生D‑二聚体,所以无交联纤维
蛋白形成情况下发生的原发性纤溶亢进也不会产生D‑二聚体。由于D‑二聚体只在交联纤
维蛋白降解时产生,因此D‑二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。纤维蛋
白(原)降解产物(FDPs)是纤维蛋白原和(或)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大小不等片段
产物的混合物,D‑二聚体是否包含在内,取决于是否有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被降解。
免疫法测定D‑二聚体时,检测到的抗原不一定是单一D=D或D=D/E结构复合物,
而是含有D‑二聚体结构(D=D)的不同片段的混合物(相对分子质量为190000~10000000)。
另外,在正常生理状态下,约2%~3%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,纤维蛋白的降解
可产生少量的D‑二聚体。D‑二聚体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8h,主要通过肾脏和网状内皮
系统从循环中清除。
AMI(急性心肌梗死)、AAD(急性主动脉夹层)和APE(急性肺栓塞)均可诱发胸
痛,从而增加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难度,造成漏诊与误诊。D-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
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,当血液中的检测值低于阳性界值时,说明体内没有
血栓形成和溶解。
AMI由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引发,由于动脉血栓启动的是血小板聚集(白色血栓),
患者机体内的D-二聚体水平升高程度较不明显。AAD时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经内膜撕裂
处进入主动脉中层,致使中膜分离,并可形成血栓,故体内的D-二聚体水平一般都会升高。
肺血栓栓塞症(PTE)是血栓栓子顺血流移动,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发肺循环障碍的
临床综合征,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(DVT)。DVT和PTE合称为静
脉血栓栓塞症(VTE)。APE患者肺动脉内一旦形成血栓,将对机体纤溶系统产生刺激,故
患者体内的D-二聚体水平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。D-二聚体检测结果阴性有助于排除
APE,尤其是临床评估低度和中度风险的患者。
2018年ESC指南明确D-二聚体与包括Wells评估量表在内的其他临床评估指标一起
使用,可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判断APE的可能性,提高诊断效力。此外,修正Geneva评分
等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。临床评估低度和中度APE风险的患者,建议先进行
D-二聚体检测,结果阴性可以安全排除APE,阳性则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;但临床评估高
度APE风险的患者,无需检测或者等待D-二聚体检测结果,应积极进行包括肺动脉CT成
像、超声心动图等在内的影像学检查确认。值得注意的是,D-二聚体的阳性界值应考虑年
龄因素,超过50岁的患者,一般采用年龄×10作为临界值。在评估50岁以上APE风险
患者时,使用根据年龄校正后的临界值可安全排除APE,减少假阳性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
查。虽然D-二聚体在用于VTE诊断时的NPV大于96%,但是仍然会有4%的漏诊风险,
提示使用D-二聚体在VTE诊断时要根据实际临床情况,或结合其他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判
断。
[1]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[J].实用休克杂志(中英文),2022(002):006.
[2]D‑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急诊胸痛[J].中华医学杂志2023,103(35):
2743-2756.

 
 

 

 

Copyright© 2023上海艾瑞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CP备16040251号-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沪) -非经营性-2021-0123